南开数学百年 | 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中飞速发展

发布者:高敏芬发布时间:2020-11-07浏览次数:1157

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

——南开大学数学学科百年发展历程

第二篇


第三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壮大


1949年天津解放,南开大学数学系不断壮大,教学质量及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批各条战线上的建设人才。

1952年院系调整,原北洋大学数学系的曾鼎鉌、李恩波、杨宗磐(早年分别在法国、德国、日本取得博士学位)、高鸿勋、潘善德等来到南开大学数学系。同年,严志达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后来到南开,加强了几何代数方面的力量(后于199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为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数学系分别于1955年、1957年选派王梓坤、胡国定到苏联留学,他们分别于1958年和1960年学成归国,成为数学系乃至全国概率和信息方面的奠基和领导者。

数学系提倡教学与科研并重,一方面,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提高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力倡学术研究,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会,取得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成果。

吴大任编写的《微分几何讲义》及修订版,印数18万多册,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的《空间解析几何引论》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基础研究方面,严志达取得了实半单李代数对合自同构的“严志达标准型”以及其分类的“严志达图”等一系列领先西方的重大成果;胡国定解决了香农(Shannon)信息论的基本问题——信源与信道满足什么条件通讯达到既快又准的问题,即香农的正、反定理等,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评价;周学光举反例指出著名的Shiraiwa定理有误并改正,为此而建立的特征上同调运算被同行称为“周运算”,在国际代数拓扑界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在应用方面,严志达、吴大任、骆家舜等将微分几何理论用于齿轮啮合的研究,用于设计出优异性能的新型蜗轮蜗杆副系列产品,在国内外销售,对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后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王梓坤、朱成熹、李漳南、吴荣等利用数学方法,进行地震统计预报,取得了重要成果(预测1975314日前后10天内,在西藏发生6.25级左右地震,结果当年319日在西藏发生6.4级地震)。此外,在粮食合理运输、机砖标号、降水客观预报及霜冻预报、石油测井、叶枯净、数控肋骨冷弯机、彩色电视显像管和摄像管、特殊用途的树脂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利用手摇计算机,完成了三峡工程水轮机叶片和打桩机管柱应力等的有关计算工作。




20世纪50年代初,数学系只有数学专业,下设若干教研组。1952年只有数学分析与几何代数教研组,到1959年有几何代数、概率论、函数论、计算数学、微分方程、力学6个教研组。1960年,数学系更名为数学力学系,设有数学、计算数学、力学三个专业。1963年停办力学专业,数学力学系改名为数学系。后期,一些教师通过对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建立了自动控制专业,加上数学、计算数学专业,全系共有3个专业。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

改革开放中飞速发展


专业发展

1977年开始,南开数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数学系恢复了系行政建制,由邓汉英担任系主任,胡国定(后任南开大学副校长)、王梓坤(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首倡设立教师节)、王大璲(后任南开大学副校长)担任副系主任。

1984年,计算机软件专业、自动控制专业,联同物理系计算机应用专业,整合成立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

1985年,由邓小平亲自批准,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回国创立了南开数学研究所和图书馆。随后,陈先生考虑到数学与理论物理密切结合的特点,于1986年在所内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为首任主任。

1988年,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入选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全国共17个数学二级学科入选,其中概率统计仅3个)。

19975月,z6com人生就是博成立;11月,组合数学中心成立;同年,中国首份国际组合学期刊Annals of Combinatorics创刊。

2000年,核心数学与组合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全国数学类第三个)。

2002年,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位列第二批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科学计算研究所成立,其完成的“南开之星”,在2004年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名列42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2005年,数学研究所更名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以表达对陈先生的追思和其遗志的继承。

2007年,南开数学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

2013年,在统计系基础上,成立统计研究院;后于2018年成立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中科院院士马志明为首任院长。







2017年,南开数学、统计学分别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南开大学数学学科、统计学科在历轮学科评估中都位居全国前五,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数学系派出多名骨干教师赴世界名校深造,后来大多成为各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同时,将一批在“文革”中流散各处的老研究生调回数学系工作,这些老师很快成为系里各研究方向的骨干力量,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南开大学校长的侯自新。

1977年,王梓坤破格晋升为教授,这是“文革”后全国第一次提升职称;1979年,认定胡国定、邓汉英、周学光为教授。进入80年代,又有高鸿勋、史树中、沈世镒、定光桂、吴荣、朱成熹、孙澈、周性伟、史瑞鳌等晋升为教授。之后,又引育了葛墨林、龙以明、廖明、张伟平、陈永川、方复全、扶磊、尤建功、唐梓洲、王兆军、白承铭、孙文昌、丁龙云、邹长亮等优秀人才。

王梓坤(1991于北师大)、严志达(1993)、葛墨林(2003)、龙以明(2007)、张伟平(2007)、陈永川(2011)、方复全(2017于首师大)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龙以明(2002)、张伟平(2002)、方复全(2014于首师大)、尤建功(2018)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张伟平 (2000)、龙以明 (2004)、唐梓洲(2019)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数学奖(到2019年中国大陆共7位获奖)。

目前,数学学科与统计学科有专任教师12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首批),教育部领军人才项目特聘教授6人,国际数学化学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8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四青”人才1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新世纪人才12人;拥有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微分几何”创新群体(连续9年获资助),教育部“微分几何”和“组合数学”两个创新团队,均为所在方向首批。




学生培养

1977年,数学系招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本科生。1978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入选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5年,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建立。

为了及早发现、培养有潜力的数学人才,陈省身先生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倡议创办南开大学数学试点班,并于1986年开始招生。这种培养理念为以后高校设立基础学科教学基地提供了宝贵经验,其影响以“Chern class(陈班)”享誉国际;相关成果“首创开放型的高层次数学人才培养基地”于1993年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荣誉奖,同年被国家教委认定为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多次在教育部组织的基地评估中获得优秀;2009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20年入选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数学学科、统计学科首批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7人次(2人获特等奖),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师德标兵、孺子牛金球奖等荣誉,入选全国优秀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20余本,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名牌课程10余门;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6人),中国数学会钟家庆奖(9人,全国最多)。

南开数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学界,毕业生龙以明、张伟平、孙昌璞、王桥当选中科院院士;杨恩辉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白聚山被誉为“华人经济学家三甲之一”;龙以明和曾崇纯当选美国数学会会士;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数量更多。在业界,物美创始人张文中,北斗星通董事长周儒欣,涌现科技总裁周海冰,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悟空投资董事长鲍际刚,淡水泉投资董事长赵军,混沌大学、酷6网创始人李善友,宁波集诚投资总经理朱学刚等一批毕业生,不仅事业发展成绩斐然,而且心系母校、捐资助学。截至20199月,南开大学收到的两笔单笔数额最大的捐款,就分别来自数学校友张文中和周海冰。







科学研究

南开数学学科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成果,在国际数学顶刊ActaMath.(张伟平-2014),Ann. Math.(龙以明、朱朝锋-2002,张伟平-2017),Invent.Math.(张伟平-1998、方复全-2002、赵磊-2016)发表论文。

南开数学学科获邵逸夫数学科学奖1项,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数学奖3项;全国科学大会三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状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项;中国数学会华罗庚数学奖1项,陈省身数学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及原国家教委)自然科学奖18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等重要奖励100余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项,重大子项目1项,重点项目7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1项;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973课题、863课题等。

已有3人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




学术交流

自陈省身先生创办数学所伊始,通过1985-1996年期间举办十二个领域的学术年活动,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数学的复兴和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今活跃在数学前沿的众多华人数学家都曾参加了当时的学术年活动并从中受益。因此,当时的南开数学所被学界誉为“相当于过去的黄埔军校”“是改革开放中的一面旗帜”“是为了复兴中国数学的一面旗帜”。

进入新世纪,在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提议下,国家投资近1.3亿元兴建的省身楼,于2005年正式投入使用。现已成为中国本土自主培养高级数学人才的基地,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数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中心。

南开数学学科开展了“陈省身讲座”、“姜立夫讲座”等一系列高水平讲座,以及“访问学者计划”(每年特别保留资助名额给国内中西部及边远地区)、“学术会议征集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与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20多个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联合培养项目。每年来访学者逾200人,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约15场。

南开数学学科的老师曾经或正担任国际数学联盟执委、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数学遴选指导委员会委员、Math. Z.等国际重要数学期刊编委、国际数学化学科学院副主席、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等,服务国内外数学界。










传播·传承

南开数学学科重视数学传播与数学普及工作,陈省身先生曾应邀担任天津科技馆名誉馆长,力促设立数学分馆,是国内科技馆中第一个数学展厅。

王梓坤先生的《科学发现纵横谈》是“文革”后我国第一部科普和科学方法论的著作,出版后收到读者鼓励信上千封,被列入首届全国“我最喜爱的十本书”,是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团中央联合推荐的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图书。

2001年起开设的“数学文化”课程是首批国家级精品慕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天津电视台《数学大师陈省身》专题片,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省身故居“宁园”和陈省身夫妇墓碑,向公众宣传了陈省身先生对中国数学发展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激励后辈的爱国情怀和科学追求。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史馆,可以看到数学所建所30余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和取得的卓越成就与文化精神财富,有利于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这部学科史和教育史。

2013年起,依托中科协、教育部开展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中学生英才计划”),已培养了35名具有科学潜质的高中生。

多名教师多次为学生作科普报告,鼓励青年学生投身科技事业。





感恩

南开数学的稳步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国际国内数学界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几代数学师生的不懈奋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1989年,为姜立夫先生制作铜像,出版《姜立夫先生纪念文集》(吴大任编),以此纪念姜先生诞辰100周年。2004年,《陈省身传》出版(张奠宙、王善平著);2009年,陈省身先生塑像落成,以此怀念“微分几何之父”——陈先生对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

1984年,国家统计局资助建成数学楼,这是当时国内高校新建的第一座数学大楼。2005年,国家投资1.292亿元兴建的省身楼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20680平方米,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大楼。

来源:z6com人生就是博宣传中心建设